<td id="okdb3"><strike id="okdb3"></strike></td>
      1. <bdo id="okdb3"><center id="okdb3"></center></bdo>
        2023年08月10日
        第03版:特别报道 PDF版

        黄廷俊:就义遗言“永远跟党走”

        黄一兵老人阅读记载父亲事迹的党史资料

        黄廷俊烈士证明书

        □记者 王锦春 王吉城 文/图

        77年前,黄廷俊就义前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是“永远跟党走”。

        77年来,黄一兵始终不会忘记父亲黄廷俊就义前的情景:在国民党监狱里戴着脚镣、浑身是血。父亲攒足力气对家人说下这句话。

        热风浩荡,树木葱茏。大暑过后,周口日报社《周口红色记忆》采访组和太康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员轩人杰,到太康县采访黄廷俊烈士的女儿黄一兵,寻找那段尘封已久的红色记忆。

        谈及父亲,已经88岁高龄的黄一兵老人控制不住情感,哽咽好长时间才断断续续说出几句话:“我对父亲的记忆一辈子也忘不掉。1946年5月,父亲被国民党抓捕入狱,那时我11岁,已经懂事。和母亲、哥哥探监时,我看到父亲腿上、胳膊上多处受伤……”

        父亲牺牲后,黄一兵与家人相依为命,历尽艰辛,熬过苦难。父亲坚毅勇敢,铁骨铮铮,如凌霜傲雪的梅花,鼓舞着她,激励着她,给她前行的力量和勇气。

        叶寨战斗立功劳

        黄廷俊,1911年出生,太康县毛庄镇黄庄村人,1936年参加革命,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扶(沟)太(康)西(华)县逊母口区副区长等职。

        “我父亲黄廷俊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雇农家庭,我爷爷忠厚老实,奶奶善良贤惠,一家人靠租种本村地主家几亩荒地艰难度日。”黄一兵说,父亲成年后,面对诸多社会不公,不甘心向命运低头,对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极为不满。

        黄廷俊为追求光明、翻身解放,1936年3月到陕北参加了红军,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后又进入延安抗大学习。学习结束后,他被分配到冀鲁豫边区行署工作。由于年代久远,再加上革命斗争身份,行踪需要保密,黄廷俊这段经历家人了解不多,当地党史资料记载也是寥寥几句。

        1945年1月,为扩大抗日根据地,冀鲁豫边区党委、行署、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命令,开辟水西革命根据地,向上蔡以南发展,派干部和军区老八团南下。在这种情况下,黄廷俊随队回到太康。然而,接下来的斗争非常残酷。

        一向消极抗日、积极反共的蒋介石看到抗日战争将要胜利,急令他的反动军队抢夺地盘,放着日本鬼子不打,极力阻挠八路军南下。在太康西南叶寨、逊母口一带,就出现了一支专以反共为职业的部队,其首脑机关为国民党“泛东挺进军豫东剿共总指挥部”,设在叶寨,人枪达两千之众,且装备精良。在国民党中将总指挥张公达的策划组织下,联合当地的日伪军队,对水东军分区虎视眈眈,并伺机“围剿”水东根据地,是我军扩大“水东”、开辟“水西”、向南发展的主要障碍。

        针对这一情况,我军决定集中兵力歼灭该敌。

        黄廷俊回到家乡,非常渴望能早日解放水东。他主动要求从事侦察敌情、收集情报这些最危险的工作。

        为搞清敌人的情况,黄廷俊多次乔装打扮,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人内部,打探军情。

        我军根据黄廷俊等人提供的大量情报研判形势,决定“先发制人”。1945年2月19日夜,水东独立团、28团和各县大队3000余人,从数十里之外迅速包围国民党顽军总部驻地太康叶寨据点。20日天亮之后,我军发起攻击,很快突破西门、东门,经过巷战,逼近敌指挥部大院。经过26个小时的激战,歼敌1600人,活捉泛东剿共中将总指挥张公达、少将纵队司令耿明轩、少将参议杨昌杰、国民党太康县长郭馨坡等数十名军官,缴获电台5部及大量武器弹药。

        叶寨一战,活捉国民党顽军“三将官”,成为当地百姓流传甚广的佳话。在庆功会上,有人高兴地唱道:

        二月里来春风吹,

        我军南下大示威。

        河套里边打一仗,

        消灭坏蛋五纵队。

        缴大炮,得电台,

        活捉顽匪总指挥。

        叶寨战斗在当地影响极大,延安报纸专门进行报道,并称之为“豫东大捷”。

        黄廷俊等人提供的情报及时可靠,对于围歼盘踞在逊母口、叶寨一带的顽军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        叶寨战斗,我军活捉太康县长郭馨坡。这位两面三刀、阴险狡猾的郭馨坡,就是后来杀害黄廷俊的罪魁祸首。

        “郭馨坡被抓后,为了保命,指天发誓从此不与人民为敌。因我军不杀俘虏,对他进行教育后释放。获释后,他不思悔改,继续作恶。”轩人杰说。

        郭馨坡本性难移。被我军释放以后,他很快纠集残部,与八路军作对,抢占太康地盘,扩充军事人员,组织还乡团、“老虎队”,受到反动派重用,步步高升,成为杀人不眨眼的豫东一霸。

        发动群众对敌斗争

        当时,太康县所在地水东地区斗争形势严峻复杂。1945年 3月,水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冀鲁豫十二军分区(后改成六军分区), 原来的水东独立团改为三十团。

        “到了三十团,不能活半年”,这是当地群众流传的一种说法,因为该团曾有一个月时间内打28天仗的经历,人员伤亡很多。这足以说明当地战斗频繁、战争残酷、抗日军民伤亡大。

        1945年3月,冀鲁豫第十二地委批准建立扶太西县,黄廷俊任逊母口区副区长。他积极发动群众,组建区队武装,领导当地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。

        抗日战争胜利后,国民党太康县长郭馨坡为了报复“被俘”之仇,悬赏缉拿黄廷俊等人。黄廷俊不畏艰险,仍率队活动在全区各地。一次,区队在太康台集村附近棉花地休息时,突然被郭馨坡的“老虎队”包围。面对强敌,大家迅速组织突围。突围时,区队长不幸受伤。黄廷俊临危不惧,背起区队长边战边撤,跑了十多里地才甩掉敌人、脱离险境。

        黄廷俊一次次躲过追捕,成了郭馨坡的眼中钉、肉中刺。

        郭馨坡一次次倒行逆施,激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愤慨。

      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。逊母口区政府成立后,需要迅速扩大武装力量,抓好政权建设。然而,斗争尖锐形势复杂,暗藏的零星匪特不断造谣生事,扰乱社会秩序。此外,还有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左右摇摆,随时可能叛变。

        1946年5月16日,黄廷俊等人在太康县张帝臣村召开会议时,由于叛徒告密,被郭馨坡的爪牙包围。黄廷俊听到远处传来的枪声,知道形势不妙,立即烧毁文件,迅速组织突围。不幸的是,由于寡不敌众,经过激战,他在战斗中负伤被捕。

        “永远跟党走”

        黄廷俊受伤被捕,郭馨坡得意忘形。郭馨坡狂妄地认为,经过自己一番“攻关”,没有人会不屈服,甚至放言要将共产党赶出太康。

        对于共产党员,郭馨坡有一套惯用手法,先来软的。他假惺惺地“宴请”黄廷俊,说“当初你们捉住我,又把我放了,你对我的救命之恩,我永生忘不了。”又说,“我很佩服你,愿和你定下生死之交。”黄廷俊看穿敌人的阴谋,严肃回答:“当初我们放你,是为了让你做人,不要当鬼。你既然成了鬼,我绝对不和你交朋友。有啥直说吧!”

        郭馨坡又用重金收买、封官许愿等花招逼黄廷俊招供,都被黄廷俊挡了回去。

        郭馨坡见软的不行,撕下面具,就来硬的,企图逼黄廷俊交出县区领导住址、县区武装活动计划和区队联络信号。见黄廷俊不给自己“面子”,郭馨坡恼羞成怒,让爪牙对黄廷俊严刑拷打,灌辣椒水、压杠子、坐“老虎凳”。

        黄廷俊伤口化了脓、生了蛆,敌人不但不给治疗,还用成束的香火燎他脓肿的伤口。面对凶恶的敌人,黄廷俊怒火中烧,坚决不向敌人低头,严守党和区队的秘密。

        坚贞不屈的黄廷俊受着酷刑,忍着剧痛,闭上眼睛,任凭敌人的皮鞭声、斥骂声在耳边呼啸。

        黄廷俊被捕后,家人一开始被告知可以去探监。 黄一兵回忆说:“我曾跟母亲、哥哥去狱中探望父亲几次。他被单独锁在一间阴暗的小屋里,属于重刑犯。父亲侧卧在薄薄的秸秆上。看到他全身都是血,我害怕得哭了。见到我们,父亲就说,他不打算出去了,国民党早晚要倒台,人民要解放了。后来一次看他,他小声叮嘱妈妈,带好孩子,要永远跟党走。”

        说完这段话,黄一兵老人长时间静呆着。父亲充满正义的话语、狱中沉重的脚镣声,仿佛仍回响在黄一兵耳边。

        在儿媳的帮助下,黄一兵从回忆中走出来,继续讲述道: “当时我总认为还能再见到父亲,想好下次再来。我不再哭了,问问他伤好没有?还痛不痛了?啥时候回家?”

        谁料,敌人不再让家属探望。一个多月后,郭馨坡见从黄廷俊口中得不到什么信息,决定下毒手。

        黄廷俊就义当天,家人并不知道。郭馨坡出动全部匪徒,架上机枪,守住垛口。刽子手押着一条腿被打断的黄廷俊出太康西城门,将其推下事先挖好的坑穴。面对凶恶的敌人和被驱赶来的群众,黄廷俊视死如归,巍然屹立,拼命呼喊:“打倒国民党反动派!共产党万岁!”

        家人担心郭馨坡要对他们下毒手、“斩草除根”,从此不敢住在家里。无奈之下,母亲带着黄一兵兄妹俩暂住在十几里外的亲戚家,有时甚至在野外搭个草庵子住下。一家人每天面对的就是逃荒要饭,艰难度日。

        黄一兵再也见不到父亲了,父亲的叮嘱竟成遗言。她想说给父亲的话,多少次,只能在荒郊野外无人处,面向父亲牺牲的地方偷偷地说出来。

        艰苦岁月不堪回首。经历过诸多大风大浪,提起当年,黄一兵心中最柔软的情感被触动,委屈得像个孩子,几度哽咽。

        烈士的鲜血染红太康大地,唤起无数好儿郎为党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。1948年,解放军的进攻势如破竹,太康很快被解放。郭馨坡见大势已去,如丧家之犬,先后在四川、湖北、湖南等地流窜。

        无论躲到哪里,终逃不过正义的审判。1956年,郭馨坡被公安机关逮捕,1957年被处决。

        正义的枪声响起,告慰了被郭馨坡残害的革命英烈。

        “我要对得起父亲”

        今年88岁的老人已经很少走出卧室,黄一兵除了看电视就是看书。她缓缓地从枕头下拿出一本《中国共产党太康县党史人物》,这是她最常读的一本书,书中有父亲黄廷俊的传记。在记载父亲黄廷俊的那几页,她做了记号,不知看了多少遍,甚至都能背下来。

        黄一兵在高中时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现在党龄超过60年。1959年,黄一兵进入郑州大学政治系学习。黄一兵,本名黄桂荣。“为什么要改名,听起来好像一个男孩子的名字。”记者不解地问。

        “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父亲最后的嘱咐——永远跟党走。进入大学后,我觉得更要像父亲那样成为坚定的革命战士,成为共产党队伍中的一兵。我给自己改了名。”

        过早地缺少父爱,但是,父亲又影响了她的一生。黄一兵诚挚地说:“我每天都想父亲。他最后的嘱咐时刻鞭策着我,鞭策着他的后代。”

        父亲黄廷俊已经牺牲77年,在黄一兵老人脑海里,坚贞不屈的父亲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。这些年每逢春节、清明节,她都要来到太康县烈士陵园,在父亲墓前洒下三杯薄酒,献上一束鲜花,诉说无尽哀思……

        父亲最后的嘱咐,黄一兵始终没有忘记,也不敢忘记。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教育下一代要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。如今,家中后代走出多位共产党员、军人,有的在抗疫中立功获奖。黄一兵老人说:“我要对得起父亲。”

        涡河岸边,浩气永存。黄廷俊为了党的事业,35岁时英勇就义,一生短暂而灿烂。

        烈士用鲜血浇灌的革命之花,在新时代更加绚丽。

        烈士用生命书写的革命精神,永远激励着后来人。②18

        2023-08-10 1 1 周口日报 content_210978.html 1 黄廷俊:就义遗言“永远跟党走” /enpproperty-->
        伊人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|女人18片毛片60分钟翻译|亚洲日韩在线观看|国产免费AV片在线无码免费看